日期:2022-06-03
作者:
瀏覽量:2891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2022年,新冠再次疫情暴發,包括上海在內的多個主要城市先后進行風控管理,讓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遇到較大沖擊,尤其是企業資金鏈受到很大影響,對融資需求顯著增加。5月以來,全國疫情控制效果顯現,上海也將于近期逐步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中小企業急需籌措資金,追趕訂單,恢復產能。
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相關政策,金融機構紛紛采取采取讓利、加大金融科技等多種手段,讓金融機構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實際問題,這些政策實施起來還有哪些問題,我們梳理如下:
疫情加大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回款周期加長
疫情對中小企業融資后的回款影響較大,貸款需求卻比之前更高。有很多企業的客戶在上海,由于疫情,發票、款項、合同、蓋章等難以推進,企業沒有進款,讓這些中小企業融資更加艱難。
特別是作為創業階段的企業,現金流其實非常短缺,賬上一般不會留富余的錢,所以回款難就給這些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帶來了很大挑戰,這些企業往往是有應收賬款,回款卻很艱難。
疫情之前下,企業貸款需求明顯增加,銀行給與中小企業在貸款方面更多的支持,近兩年企業融資成本總體降低了。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3.5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速21.64%,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0.6個百分點;有貸款余額戶數3577.25萬戶,同比增加781.24萬戶。
但對于一些中小企業而言,部分銀行貸款申請、審批流程繁冗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企業融資效率。舉例說明:
1、一些銀行貸款的手續比較繁瑣,審批需要一定時間,這些操作體驗上的障礙和門檻也是導致現在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問題。如果通過手機操作可以申請貸款,就能更好地幫助小微企業。
2、有些銀行審批貸款需要大量的企業財務信息,有些材料沒必要也不太愿意提供。
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問題中銀行仍需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因此,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是銀行業保險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前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與企業攜手共渡難關,已成為業界共識。但同時,業內人士認為,對商業銀行而言,也需密切關注如何有效防控信用風險。
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行業的小微企業停工停產時間較長,經營收入不穩定,難以按期償還貸款,銀行客觀上確實面臨一定的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引導銀行業為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幫助小微企業應對這種短期的沖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住就業,才能從根本上保住業務基本盤,筑牢銀行業發展的根基。從長遠看,也就確保了信貸資產的質量。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顧煒宇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核心問題在于,風險誰來承擔?銀行少賺一點多賺一點是利潤的問題,但如果風險無法有效化解,那就不只是利潤虧損的問題,會侵蝕資本,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
除了退稅等直接降成本的手段外,建議建立金融機構風險分擔機制,發揮好杠桿作用,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此外,如何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也值得思考。某銀行資深人士表示,在目前的統計口徑下,普惠貸款還是在貸款的大口徑下進行監管的,其不良率并不是監管機構評價一家銀行的一個單獨指標,但普惠貸款風險比一般國企的貸款要高,需要分開評價,如果一起評價,會導致銀行心存顧慮。
利用現代金融科技提升對中小企業幫扶質量
目前,已有不少貸款可通過線上辦理、免抵押擔保,企業從申請到放款時長大大縮短。同時,金融機構還可利用數字化轉型的機會,改善風控。但也有專家提醒,金融科技和數字化并非萬能,需看到其局限性。
國際標準化組織可持續金融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邊鵬說,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雖然大幅度提升了觸達能力,但不能解決金融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存在對部分小微企業的服務風險高、利潤少,而對另一些小微企業又存在服務過度的內卷化傾向。建議可采用“低風險的業務有限競爭,高風險業務充分競爭”的策略,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充分競爭高風險客群。
跨境金融50人論壇研究員湯志賢認為,數字技術在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方面具有優勢,比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產品創新,發掘中小企業融資的潛力。但金融機構使用數字技術,不能從本質上全面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情況、還款能力也不會因為金融機構使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發生全面而本質的改變。因此,在肯定數字技術對金融普惠的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其局限性。
來源:新華財經
文章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575024621328074&wfr=spider&for=pc
產品申請
感謝您的申請,
我司工作人員將在 24h 內聯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