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3
作者:
瀏覽量:2955
從2020年到現在,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中小企業的生存挑戰更大,新冠疫情百年一遇,持續時間和影響地區、疫情的反復性范圍遠超預期,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秩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由于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的運作需要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之間切換,日常的防護成本與運輸成本也不斷的在增加。能撐到現在仍然正常運轉的中小企業都是“打不死的小強”,展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
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也做出了很多調整,這些努力值得贊賞,但相比于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沖擊而言仍然遠水解不了近渴。
中小企業資源本就少,企業資金鏈不多,需要從政策引導、市場共擔和數字技術等方面找到快速有效、廣泛覆蓋、持續共贏的解決方案。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研究,相關專家和銀行人士給出了很多可行建議,整理如下:
一、提升對中小企業不良率的寬限
(1)安光勇:中國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征信專家
并不是疫情讓中小失去了勞動能力,他們還是會下金蛋的雞,只要紓困了,還是能東山再起的。危機來到的時候,不能一味降不良,一再篩選剔除,要轉變思維,包括金融機構和監管,對不良的容忍度要提高。
(2)蘇筱芮: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
盡職免責是監管提出的概念,從制度層面呼吁,具體怎么落實?現實出現了一些困難,銀行人員擔憂,遇到壞賬了,就是會被處罰。怎么去暢通機制值得研究。
(3)某銀行資深人士
當一筆貸款出現問題時,如何界定盡職標準上是很難的,因為在貸款全流程總有一些需要主觀判斷摻雜在里面,它并不是拉單列表填空方式,實操過程中想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盡職是很難的。
普惠貸款目前在統計的口徑下,它還是在貸款的大口徑下進行監管的,它的不良率并不是監管機構評價一家銀行的一個單獨的指標,但普惠貸款從任何一個角度講風險都要比一般國企的貸款要高,需要分開評價,如果裝在一起評價的話,勢必會導致銀行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心存顧慮。
(4)黃丁聰:資深金融從業者,《重新定義風控》作者
關于風控模型的迭代,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了,樣本也有足夠的積累了,可以針對疫情(比如封城)的場景下做一些適用性的模型,來提升整個數字風控的一個精準度。
二、政策引導金融資源下沉到普惠金融,建立完善風險分擔機制
(1)顧煒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核心問題,風險誰來承擔?銀行少賺一點多賺一點是利潤的問題,但如果風險無法分擔,那就不只是利潤虧損的問題,會侵蝕資本,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國家除了退稅等直接的降本,更應該建立風險基金,建立金融機構風險分擔機制,發揮好杠桿作用,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環境。
(2)湯志賢:跨境金融50人論壇研究員
普惠金融是一個市場的問題,但也不是一個純粹市場問題,是一個金融問題,但也不是一個純粹的金融問題,需要用使用立體化的措施、整合各種資源解決中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出現的信用、資金等問題,核心是建立“抵補”機制,處理好金融機構市場化經營導向與中小企業市場融資能力弱的矛盾。以韓國為例,韓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去,設立有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等機構,信保基金具有公有性質,其重要的資金來源是商業銀行繳納的信保料,商業銀行可以選擇不做中小企業融資,但每做一筆貸款業務均需繳納一筆信保料,最終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獲得這部分資金,去給中小企業融資做擔保,協同解決信保基金資金來源問題,同時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少穩固的擔保問題,金融機構對于有信保基金擔保的中小企業融資,本身就有融資的動力,因為有盈利空間,同時還有信保基金擔保,信用風險相對可控,不需要政策另外再鼓勵。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目標、盈利計劃、風控標準設定中小企業風險融資敞口,根據市場原則發展普惠金融業務。韓國的例子說明,有必要更好統籌“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優化普惠金融存在問題的解決路徑。
三、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邊鵬:國際標準化組織可持續金融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
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不能解決金融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雖然大幅度提升了觸達能力,但對部分中小企業的服務風險高、利潤少,而對另一些中小企業又存在服務過度的內卷化傾向。建議可以采用“低風險的業務有限競爭,高風險業務充分競爭”,推動金融機構拓展白戶市場。采取一種方法鼓勵讓金融機構充分競爭高風險客群,推動金融業建立具有市場性質的長效機制,來競爭低信用群體,同時也兼顧金融穩定和共同富裕。
四、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采用數字人等數字來提升產品體驗
黃丁聰:資深金融從業者,《重新定義風控》作者
光有數字化還是不夠,一些中小企業也不太清楚銀行有互聯網信貸的產品,偶爾聽說,也不知道怎么去辦,還要打電話問熟人,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不相匹配,產品在線上,營銷推廣在線下。建議:可以設置數字客戶經理,線上線下協同,提升服務覆蓋面,沉淀的交互數據也可以進一步提升風控模型精準度。
五、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應采取開放合作的態度,允許不同市場主體合作共贏
由曦:看懂App聯合創始人
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有自身的長板和短板,比如國有大行、股份行資金實力雄厚,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這樣的互聯網銀行有平臺、流量和大數據風控,二者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通過資源要素的整合,形成對中小企業的有效、精準的金融供給。對于助貸,應該理性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實踐中,互聯網銀行和傳統銀行其實做的是聯合風控,并不是銀行只提供資金。同樣,也應該鼓勵互聯網銀行和融資擔保等風險分擔機制合作。原則上,只要從事的是中小業務,只要是在合規的監管框架下,就應該尊重市場所自發演進出來的模式和邏輯。
六、鼓勵采用數字技術
(1)胡浩:廣州商學院副教授
供需不平衡核心問題是風控問題。在模型方面,通過聯邦學習等加強模型設計;在數據方面,中小企業本身的數據應用+加強中小企業增信,如供應鏈金融,通過外部數據疊加內部數據,加強服務能力。
(2)湯志賢:跨境金融50人論壇研究員
數字技術不見得能解決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金融機構履行好社會責任的同時,需要按照商業的邏輯發展,需要按照信貸的基本邏輯進行融資,金融機構也需要控制不良水平,滿足監管要求。數字技術在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方面具有優勢,比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產品創新,發掘中小企業融資的潛力。但金融機構使用數字技術本身,不能從本質上全面提高中小企業在市場上融資的能力,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情況、還款能力也不會因為金融機構使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發生全面而本質的改變。因此,需要認可數字技術對普惠金融的作用,但也不宜高估。
面對效益存在不穩定的因素,作為中小企業本身,在融資時也應考慮多元金融渠道,例如增加融資租賃渠道、應收賬款融資渠道等,分流流動資金不足的壓力。擴展融資渠道也能使得企業獲得更充沛的資金,從而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
以“仲利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為例的融資租賃公司是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之一。融資租賃,是通過融資與融物的結合,兼具金融與貿易的雙重職能,對提高企業的籌資融資效益,推動與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融資租賃有直接租賃、售出后回租以及杠桿租賃等業務形式。此外,還有租賃與補償貿易相結合、租賃與加工裝配相結合、租賃與包銷相結合等多種租賃形式。融資租賃的綜合服務為企業技術改造開辟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采取融資融物相結合的新形式,提高了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引進速度,還可以節約資金使用,提高資金利用率。
部分節選來源:網易,作者:看懂APP
文章來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7R7B8VP054597I4.html
產品申請
感謝您的申請,
我司工作人員將在 24h 內聯系您!